养殖人必看,互联网中文知识库!

养猪网 养鸡设备 鸡场设计图

养殖好项目,养殖业什么最赚钱,养殖创业,养殖人必看

热门关键词: 今日生猪价格  as  党章  王祥喜  
母猪 | 大白 | 长白 | 二元 | 杜洛克 | 排行榜 | 猪病用药 | 棉粕价格 | 菜粕价格
| 氨基酸价格 | 蛋氨酸价格 | 赖氨酸价格

首页 > 农业知识 > 正文

多肉雷童好养吗,雷童的养殖方法

来源:农业知识 www.yangji120.com/nongye/ 发布时间:2021-04-20

雷童在生长初期培养时,每3~4天浇水一次,新叶长出后再接受正常光照。在生长中期,每隔一个月施用两次磷钾复混肥或薄饼肥水,然后在土壤完全干燥后浇水。在休眠期间,需减少浇水次数和水量,尽量使水温与室温保持一致。

多肉雷童好养吗 雷童的养殖方法

雷童养殖的方法

在雷童生长初期,每3至4天需保证土壤相对湿润状态,每隔3至4天水一次,以促进根的生长和发育。当植物长出新叶时,应将其放置在面向东西的阳台或窗户上,以吸收充足的阳光,以确保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。

在雷童生长中期,每隔一个月一次施用磷钾复混肥或薄饼肥水,当土壤表面开始变白,叶子顶部卷曲干燥时,要补充水分,浇水时要沿花盆边缘浇水,慢慢浇灌土壤,直到盆底渗水。

当温度高于35摄氏度时,夏季必须停止浇水和喷洒多菌灵两次,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危害。同时,要修剪密实而无用的枝条,保证完整对称的株型,减少植物本身不必要的水分和养分消耗。

在雷童的休眠期,必须减少浇水的次数和数量,尽量保持水温与室温保持一致,以避免生长过程中土壤结冰、植物根部冻伤和营养不良。冬季植物生长完全停滞时,可施用少量成熟发酵有机肥促进生长。

全国猪价

相关推荐

人工繁殖的非洲大蜗牛能养吗

非洲大蜗牛生活环境为陆地,主要栖息于菜地、农田、果园、公园、橡胶园里、杂草丛生等地,那人工繁殖的非洲大蜗牛能养吗? 人工繁殖的非洲大蜗牛能养。目前很多国家都有人将它当做宠物饲养。它主要是吃蔬菜、花卉等农作...

2022-11-05

北极狐是几级保护动物?夏天毛是什么颜色?可以当宠物养吗?

北极狐是狐狸的一种,主要生活在北极,因此生活中很少能见到,但在近日,南京一市民在路边捡到北极狐,那 北极狐是几级保护动物 ?夏天毛是什么颜色?可以当宠物养吗? 一、北极狐是几级保护动物? 北极狐是三有动物,...

2022-10-24

多肉植物适合什么土壤生长

多肉植物也称“多浆植物”,全世界已知的多肉达一万余种,在分类上隶属100余科。那多肉植物适合什么土壤生长? 多肉植物适合排水性好、疏松、透气、肥沃、干净的土壤生长。盆栽多肉可以用肥沃园土、培养土、腐叶土、泥...

2022-09-14

天鹅可以家养吗

天鹅指雁族的鸟类,属游禽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分布广泛,是鸭科动物中个体最大的类群。那天鹅可以家养吗? 天鹅可以家养,但必须办理相关养殖许可证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第十七条中规定:国家鼓励驯...

2022-08-12

多肉夏天多久浇一次水

放在室内的多肉植物,夏天每隔4-5天左右浇一次水,春秋季节每隔5-7天左右浇一次水,冬季每隔10天左右浇一次水。如果放在室外,需酌情浇水,土壤见干见湿即可。...

2022-07-29

多肉上色多久浇一次水

多肉浇水的频率可根据土的状态及品种来决定。一般土变干了,浇一次透水为宜,如果土没有干,则不需要浇水。如果养的植株比较喜水,可每1-2天浇一次水,如果养的植株比较喜干,可每10-15天浇一次水。另外,还要考虑季节...

2022-07-29

多肉是什么植物类型

多肉属于多肉植物这一大类,它的种类有很多,据不完全统计,共分为一百多科,常见的有仙人掌科、景天科等。不同科的多肉植物,生长习性也不一样,比如景天科的玉露系列喜欢阴凉环境,仙人掌科的喜欢充沛的阳光。多肉植...

2022-07-29

泥鳅可以和金鱼一起养吗

泥鳅不可以和金鱼一起养。泥鳅生活的水源底层最好有浑浊的泥土,而金鱼对水质要求很高,必须保持水质洁净,不能有泥土,否则容易滋生病菌。可以选择鲢鱼、草鱼、鳊鱼等中上层鱼类和泥鳅混养。...

2022-07-25

蝌蚪可以用自来水养吗

蝌蚪是蛙和蟾蜍的幼体,又称蛤蟆蛋蛋,看起来大大的头下长着长长的尾巴。那蝌蚪可以用自来水养吗? 蝌蚪可以用自来水养。饲养时最好将自来水静置或者晾晒一段时间再,等到脱氯之后再使用。如有条件,最好还是用河水或者...

2022-06-24

大蚕和小蚕能放一起养吗

蚕应用价值高,其产的丝可做蚕丝被等,因此养的人比较多,那大蚕和小蚕能放一起养吗? 大蚕和小蚕不能放一起养。因为不同生长阶段的蚕,其饲养方法、温度、湿度要求都是不一样的。比如大蚕吃的是大桑叶,生长适温为25℃...

2022-05-10
点击查看 农业知识 更多内容